零碳

智慧與綠色雙輪驅動:零碳園區的核心邏輯

2025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對零碳園區建設進行系統部署。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備進一步達到“凈零”條件的園區零碳園區的概念起源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需求與產業綠色轉型的雙重驅動。建設零碳園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拆解為具體的空間實踐,以實現環境、經濟、社會價值的精準落地。

 

零碳園區碳排放精準治理的最小執行單元,是實現“小空間大減碳”效果,推動碳中和從理念走向現實的關鍵“細胞單元”。國外對零碳園區的探索始于21世紀初,經歷了從技術試點到系統整合的過程。早期以德國柏林歐瑞府零碳科技園、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等為代表,通過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梯級利用技術實現局部減排。后來,歐盟通過《歐洲綠色協議》,將零碳園區納入區域發展戰略,推動“零碳產業集群”和“凈零工業谷”建設,強調能源、產業、交通的系統性整合。近年來,國際合作加速,推動零碳標準與碳核算等國際體系對接,技術創新政策工具、商業模式不斷迭代。我國零碳園區建設實踐始于2012年深圳國際低碳城的建設,該項目以“近零碳示范社區”為目標,率先應用光伏建筑一體化氫能公交等技術,開啟了早期試點。


隨著試點的鋪開,各地充分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和特色產業基礎展開差異化探索。西部地區如內蒙古,憑借風光資源優勢打造“綠電+高載能產業”集群;東部沿海的江蘇廣東則聚焦數字化與國際化,通過能碳智慧管理平臺實現能耗實時調控;中部地區如湖北湖南,推動傳統工業與零碳技術融合,一些鋼鐵工廠通過電爐升級、氫基豎爐改造實現深度脫碳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明確了在能耗和碳排放統計、核算、計量、監測等方面具備一定基礎的省級及以上開發區,作為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的基本條件,構建了以“單位能耗碳排放”為核心的量化指標,以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作為引導指標的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指標體系,標志著國家層面的零碳園區建設進入規范化實施階段。

 

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駛入“快車道”,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一是有利于加快園區用能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建設國家級零碳園區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能有效實現園區節能降碳,推動園區布局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探索綠色能源制造綠色產品的“以綠制綠”模式,引導高載能產業有序向資源可支撐、能源有保障、環境有容量的園區轉移集聚,推動相關產業形成合理分工和良性循環。二是有利于為建設“零碳社會”積累經驗。建設零碳園區不僅對碳減排有直接貢獻,更重要的是通過園區層面“零碳細胞”的實踐,打通“規劃、建設、運營”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化管控,在園區零碳化、智慧化基礎上實現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的雙向最大化,為統籌推進碳中和目標下的零碳社會建設,提供可復制的經驗。三是有利于打破國際碳壁壘。近年來,歐盟推出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循環經濟行動計劃(CEAP)等系列政策法規,實質上是以產品碳排放為核心構建綠色貿易壁壘,重塑了以歐盟為主要市場的產品競爭力構成。零碳園區建設是我國應對國際碳關稅、實現綠色競爭力的重要抓手,通過技術升級、綠電替代、產業鏈協同與數字化賦能,有助于突破歐盟壁壘,并為全球碳中和提供“中國方案”。


作為推動“雙碳”目標落地的重要載體,我國零碳園區建設正加速推進,但在從藍圖走向現實的過程中,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難題也逐步顯現。零碳園區初始投資常達數億元,清潔能源設施與低碳技改成本回收周期超5年,且部分地方補貼側重建設、缺運營支持,易致項目停滯。技術協同難題待破局。零碳技術多點突破,風光間歇性與用電負荷難匹配、碳捕集能耗高,且氫能數字孿生等技術標準不統一,形成“技術孤島”。產業鏈協同與區域適配性不足。零碳園區難管控上下游供應鏈碳排放,且北方光伏利用率低、傳統工業基地轉型難,統一模式易“水土不服”。人才與認知短板形成隱性障礙。零碳運營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儲備不足,部分企業視零碳為負擔,公眾低碳參與度低導致“硬件到位、軟件缺位”。這些問題相互交織,需政策發力、技術創新市場完善、社會參與協同破解。

 

破解零碳園區建設中的資金、技術、產業鏈協同等難題,需跳出單點施策思維,從全局層面構建系統推進體系。一是搭建“政策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的多元協同框架。政策端強化頂層設計,通過統一標準體系、完善長效激勵機制,為園區轉型提供穩定制度預期;市場端激活綠色要素流動,依托碳市場綠色金融等工具,構建可持續的價值回報路徑;社會端培育全民低碳共識,推動企業、公眾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態氛圍。二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抓手,構建零碳技術融合生態。通過跨區域資源調配與產業聯動,破解局部資源約束與產業鏈碳管控難題。三是強化宏觀協調,建立跨區域零碳發展協調機制。統籌規劃碳流布局,避免區域間轉型失衡,形成全國一盤棋推進格局。零碳園區作為綠色轉型的關鍵載體,其建設并非短期工程,而是關乎能源革命、產業升級的長期戰略實踐。


智慧與綠色雙輪驅動:零碳園區的核心邏輯-零碳綜合能源站-地大熱能